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网:技术创新赋能,打造智慧风场

发布日期:2025-04-01    信息来源:水电十四局   作者:李龙、钟伟   字号:[ ]

会泽待补风电二期项目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南部的山脊上,该项目是云南省“8+3”重点新能源项目之一,旨在通过风能开发,进一步提升云南省区域供电能力,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会泽待补风电项目分两期建设。2021年10月,中国水电十四局中标一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泽待补风电项目部(以下简称项目部)凭借卓越的施工管理,荣获“云南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称号及多项技术成果,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赞誉。2023年10月,一期项目率先实现全容量并网;同年6月,中国水电十四局成功中标二期项目。

待补二期风电项目安装了19台单机容量为6700千瓦和10台单机容量为5500千瓦的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182.3兆瓦。配套建设29台箱式变压器、35千伏集电线路、220千伏升压站扩建以及进场道路、场内施工道路改扩建及新建道路工程。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4.3117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09万吨,能有效缓解当地电力供应压力,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助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

风机。

以党建为核心,凝聚团队力量

项目风电场区地形复杂,大件设备运输常常举步维艰。同时,受高海拔气候影响,全年有效施工窗口期不足10个月,混凝土浇筑面临低温凝结难题,吊装作业受大风天气制约严重。这一系列问题就像一只只拦路虎,严重阻碍着项目的正常推进。

面对重重困境,项目党支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创新实践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的模式。在上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党支部凭借丰富的风电项目施工管理经验,积极创建“风电头雁”党建品牌。通过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经营,以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有针对性地解决运输、施工时间、混凝土浇筑及吊装作业等难题,全力以赴打造“风电项目履约样板工程”。

为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作用,项目部还设置了党员责任区与党员示范岗。充分发挥党员在工程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每个关键岗位都有党员带头,每项重点任务都有党员负责。通过责任划分,明确党员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进度控制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形成责任到人、任务到岗的工作机制。这不仅提升了管理效能,更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一座座风机拔地而起,红色力量正驱动着绿色能源在这片土地上迅速崛起,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着坚实力量。

以技术为引领,打造智慧风场

为保障高原山地风电项目的顺利建设,项目部深入分析高海拔、复杂地形和极端气候等特殊工况带来的挑战,积极引入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手段。

通过部署高精度传感网络,实时监测风速、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并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控,确保施工安全与进度。利用互联网和云平台技术,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与共享,提升协同效率。此外,BIM技术与GIS的应用进一步为施工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施工效率提升了20%,材料损耗降低至15%,实现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为项目的高效、高质量完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降低风切变对风机运行安全的影响,项目部与参建各方经过多次研究讨论,最终采用了国内同序列最大的“巨无霸”高原山地风机,单机容量6.7兆瓦,轮毂高度达140米。并针对当地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优化了风机的基础设计,采用了分片式塔筒结构,确保风机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运行。同时,项目部基于BIM模型和基础数据,建立了山区大型风机吊装数字孪生底座,重点研究高海拔、复杂地形、高风速等条件下的风机安装难题,提出了增强高海拔、山岭地区风机安装的技术应对措施。该措施的实施有效保证了风电机组安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今后高海拔风电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依据。

在工程建设中,项目部采用先进的无人机巡检技术,对风机塔筒和叶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运行状态良好。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人工巡检的成本和风险。

升压站。

以质量为基石,铸就精品工程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严格执行三检制,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和总结,严格把控每一个施工环节,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在风机基础施工过程中,基础预应力锚栓安装的新型基础结构形式和基础过渡段二次高强灌浆,均为重难点工序,对施工精度、材料性能、环境温度等要求极高,直接关系到风机基础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了克服施工技术难题,项目部专门组建了QC攻坚克难小组进行技术攻关。经过为期3个月的技术攻关和工艺优化,成功将预应力锚栓安装及二次高强灌浆一次合格率提升了10%。项目部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成效,荣获2023年度云南省建筑协会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2项,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和质量管控范例。

鉴于高海拔山地地形风机吊装存在大风、雨雪、低温等高风险作业特性,项目部精心制定了详尽的吊装方案和安全预案。在吊装设备与技术选用上,采用大型轮胎式起重机、智能吊装系统及单叶片吊装方案,全方位保障吊装作业精准且高效。最终,项目部在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所有风机均一次性吊装完成。单台风机吊装时间较传统工艺缩短14%,用地节约15%,安全风险大幅降低,获得了业主和监理单位的高度认可。

以安全为保障,护航项目建设

建设过程中,项目部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结合事故案例警示等教育形式,确保全员安全培训覆盖率达100%。积极组织开展防洪、防火等专项应急演练,切实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项目部为施工人员配备充足的安全防护用品,并定期组织施工人员体检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将施工人员的安全与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为工程建设筑牢坚实的安全防线。

为进一步保障生产安全,项目部制定了专项安全方案,并配备了专业的安全监督员。项目建设过程中,利用无人机巡检、智能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监控,确保施工安全万无一失。在整个项目建设周期内,项目部成功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

此外,项目部还着力打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设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栏,定期更新安全知识、事故案例等资讯,时刻提醒施工人员关注安全。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赛促学,激发全体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知识的热情,切实增强了全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全方位的安全管理,项目部不仅确保了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还为后续风电项目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安全管理经验。

以绿色为底色,守护生态环境

项目部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风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施工前期,项目部组织专业团队对项目建设区域进行全面的生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详尽的环保施工方案。通过引入低噪声设备、设置防尘网等创新举措,显著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在风机基础施工完成后,项目部迅速启动生态修复工作,精心挑选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草种和灌木进行栽种,以实际行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自项目启动以来,项目团队锚定“四节一环保”理念,全方位、深层次地将各项举措精准落地。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有效降低了施工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最大程度减轻了对周边植被的破坏。采用模块化施工和精准定位技术,进一步提升施工精度和施工效率,减少因施工偏差导致的返工浪费。经统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节约钢材70吨、节约用地17000平方米、节约用水近9000吨,切实达成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打印】 【关闭】